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万千世界许愿系统 > 第五十一章 姐妹花

第五十一章 姐妹花(1/ 2)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明朝的银两一向都非常坚挺,尤其是在美洲白银与东瀛白银大规模输入之前,那可是非常值钱的。

八十七万两别说是普通人家了,就算是在朝廷之中也是一笔可赈灾,可治河,可抚民,可发俸的大款子。

可就是不够打仗的。

朱棣每次北伐至少都得花费数百万两的巨资。而这次他准备一举打过斡难河去,还是调集了号称六十万之众的整个大明最精锐之军。

虽然说因为吃空饷严重,实际人数没有那么多。可该支出的钱粮被服什么的花费却是一文钱都不能少的。

朱棣拿着银票仔细抚摸“好孩子,有心了。”

怒火中烧的汉王朱高煦看不得王霄受表扬,当即闷闷说“咱们这次出征,少说也得千万两的花费起步,区区几十万两也太少了。”

朱棣瞪眼,正准备发火,王霄这边已经直接接过了话头。

“一千万两没办法,不过弄个几百万两银子还是有点把握的。”

王霄这话让御书房里的众人不知道该如何接下去。如果不是王霄拿出了八十七万两的银票说是卖白砂糖的利润,这个时候就该有人出面呵斥王霄胡言乱语了。

“大侄子,话可不能乱说。”赵王朱高燧阴森森的准备给王霄挖坑。

“三叔,又是御前失仪,承诺数额然后做不到就惩罚那一套?锦衣卫的这些招数早就用烂了,拜托你下次挖坑的时候找个更好的点子。”

王霄说完不等神色大变的朱高燧反驳,直接对着朱棣发言。

“圣明无过于皇帝。大明南七北六十三个行省,140府,193州,1138县。不敢说这些地方的百姓们人人都要吃糖,毕竟这不是盐。可终究还是会有人买的。”

朱棣看着他说“你想说什么?”

“臣的意思是,将白砂糖从现在锦衣卫铺货的模式转为向全天下的商贾按照区域划分拍卖专营权。可分府,可分州,也可分县。一次性拍卖十年的专营权,足以收回数百万两。”

王霄目光看向朱高燧“现在用锦衣卫全国铺货的确是速度很快,可这并非是锦衣卫的本职工作。而且时间短还好说,时间长了锦衣卫上下其手反倒不美。”

朱高燧直接迈步走了出来,义正言辞的指责“你究竟是何居心?居然污蔑锦衣卫!”

王霄压根就不搭理他,目光落在朱棣的身上“如此发卖大致可获四五百万两银。虽然无法满足大军需要,不过也算是略有填补。”

“略有填补?”朱棣嘴角的笑容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住“太子爷!你说说五百万两银子有没有用!”

朱高炽行礼说“回皇上话,若是真能筹得五百万两银子,那这次出征的缺口就可以补上了。”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朱棣亲自去倒了一杯茶,然后递给王霄“你做的好,真的很好。有什么想要的直接说出来,能做的我一定做到。”

朱高煦等人都是神色剧变,谁也没想到皇帝居然会高兴成这个样子,就连想要什么直接说的话都讲了出来。

王霄行礼“圣明无过于皇上。若说有事还真有一件事情。这次向全国各地商贾发送请帖参与拍卖会,我担心会有人借机下黑手。一为掠财,二为暗中捣乱破坏。”

朱棣自然知道王霄说的是谁。他背着双手站在御案前“谁敢做这种事情,朕定斩不饶!”

真正懂得家国天下的皇帝,必然是懂得钱的重要性。

洪武永乐年间的大明是近三百年国运之中财政收入最高的时期。

等到后面土木堡之变,大明勋贵体系全面崩溃,文臣大头巾摄取了权力之后,大明的财政收入急速降低。

永乐年间财政收入最高的年份大约是三千万两,可到了张居正变法之前只剩下了几百万两。

明明人口数量和开垦的田地更多了,可为什么财政收入却是反倒大幅度减少。

原因其实大家都知道,文臣大头巾们的贪腐就是趴在大明的身上疯狂吸血,直到将大明吸死为止。

张居正的变法其实就是从那些文臣大头巾们的手中抢夺原本属于大明的利益。这么做的结果自然是得罪了无数的既得利益者。

等到张江陵一死,他们的报复马上就是席卷而来。

张居正被鞭尸,全家被围起来活活饿死。甚至就连支持张居正的外藩重镇戚家军也因此备受打击,直到在连年的征战之中被消耗殆尽,最终在浑河岸边谱写最后一曲华丽的乐章。

可张居正的这十年变法却是为万历一朝累积了大量的实力。这才有力气支持之后的万历三大征。由此可见文臣大头巾们的吸血是多么厉害。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从来就没有打不垮的外敌。无论多猛的外敌都能掀翻马下。

可最坚固的堡垒永远都是被内部攻破的,当文臣大头巾们开始抢班夺权,那就意味着覆灭的开始。

王霄忙着出售大明各地白糖专营权的时候,朱棣与他三个儿子的嬉笑怒骂情景剧也在上演。

汉王朱高煦和老头子对骂,回到王府摆下棺材装死的时候,王霄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贾们。

王霄一省一州一府一县拍卖专营权的时候,朱棣和三个儿子斗智斗勇。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我与暴君相伴的日子宋时从梦华录开始诸天大明联盟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穿进语文书,从刺猹开始扎纸匠:这是聊斋明末我岳父是李世民朕乃一代圣君大明:我为朱元璋续命七十年北宋大法官
返回顶部